Latest News.最新消息

2025/09/17 塑化劑食品安全解析|塑化劑檢驗報告怎麼看?檢出值(ppm)與檢測標準完整解讀

塑化劑食品安全解析:塑化劑檢驗報告怎麼看?

塑化劑(Phthalates)是食品檢驗中經常出現的項目,也是消費者最關心卻最容易誤解的部分。許多人在看到檢驗報告上出現「檢出」二字時,往往立即聯想到食品安全問題。然而,塑化劑食品檢測需要從 檢出值(ppm)、人體耐受量、以及檢驗標準 等多個角度來正確解讀。
 

為什麼塑化劑無所不在?

塑化劑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化學添加物,主要用於提升塑膠柔韌度。它存在於食品容器、飲料瓶、化妝品、香水、醫療器材、建築材料等各種生活用品中。
由於塑化劑早已深入人類生活環境,食品中要完全做到「零檢出」幾乎不可能。因此,塑化劑檢測的重點並非絕對不存在,而是 是否在安全範圍內
 

塑化劑的每日耐受量(TDI)

衛福部依據國際標準,針對五種常見塑化劑訂定了「每日耐受攝取量(Tolerable Daily Intake, TDI)」,範圍為:

每公斤體重 0.01 ~ 0.5 毫克(mg)

●以 60 公斤成人為例,安全範圍約為 0.6 ~ 30 毫克(0.6 ppm ~ 30 ppm)

這表示,即使在食品檢驗報告中出現塑化劑,只要濃度遠低於此標準,仍屬於食品安全範圍,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實質風險。
 

塑化劑檢測標準與檢出值(ppm)的關聯

許多人對「塑化劑檢驗報告怎麼看」感到困惑,其實需要注意的是:

早期檢測技術的檢出極限約為 1 ppm。

目前先進檢驗儀器已能將檢出極限提升至 0.05 ppm,相當於嚴格了 20 倍。

這意味著,隨著檢驗技術進步,即使是極低濃度的塑化劑也能被檢測出來。因此,報告上的「檢出」並不等於「危險」,而要進一步觀察 數值(ppm)是否超過食品安全標準
 

如何正確解讀塑化劑食品檢驗報告

1.確認數值:檢出值(ppm)是否低於衛福部規範?

2.理解技術背景:檢測靈敏度愈高,檢出機率愈大,並非食品污染。

3. 比對安全耐受量:若數值僅為安全上限的一小部分,則屬於安全食品。
 

結論:塑化劑檢測需理性看待

塑化劑食品檢測的目的,是確保消費者健康,而非營造恐慌。隨著檢驗技術精進,即便是極低濃度的檢出值,也不代表危害存在。正確理解 塑化劑檢測標準與食品安全數據,才能避免誤解與不必要的擔憂。


 

 {   瑞樂研製的營養品皆定期通過塑化劑檢測,數值均遠低於安全標準,讓消費者安心選擇   }